想到寫論文
就想到在實習過程中
學生的小論文
實際上沒有帶過學生小論文
倒是我分別李老師和朱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
我還介紹李老師的學生看"教授你怎麼沒告訴我"這本書
每次看到我理工科的同事帶科展帶的叫苦連天
我倒很羨慕
我還挺想帶學生做小論文的
但我沒有長期上課也沒有這種機會
帶學生完成研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至少現在的我是這樣想的
現在在學校的老師離完成論文的時間比較長
所以有些老師比較難體會學生做研究的難處
我現在可能還能回想我寫研究計畫的痛苦
所以一下子就點出學生問卷上的不周延
題目定的不夠仔細等問題
我還挺想親自跟她們說的
不過我自己應該要些搞清楚教育部的小論文發布辦法
看起來跟我們自己的論文格式有很多差距
但學生的問題跟我當初寫論文一樣
題目訂很大想知道的太多
卻力不從心的太多
跟別人重覆的主題也太多
太多的資料不知道哪裡去找
或是太多用到的資料發現沒有頭緒
太多的太多讓她們很灰心下不了手
老師這時候應該要站出來
幫她們理清楚問題的產生
帶學生做研究應該會是痛苦卻學很多的的歷程
真正的教學應該要是這樣吧!
我們當老師的不得不承認
學生的歷史分數是靠她們私底下認真熟讀課本寫很多參考書換來的
那當歷史老師要做什麼呢?
除了設計很棒的課程架構幫助她們記憶以外
應該還有主動探索的能力吧!
可惜這份能力在教材的選擇上看不出來
沒有一本教科書能告訴學生和老師可以這樣做!
我很喜歡饒組長上公民課時跟我提到很有趣的學生報告
學生挑了自己很喜歡的傑尼斯藝人完成很棒的報告
有清楚的研究動機發展內容跟研究結果
哈!
這是很棒的經驗不是
藝人又如何呢!
如果用知識殿堂的正統看待
很狹隘不是
我們的教科書就是學生應該知道的真正知識嗎?
學生如果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很喜歡的事物
進而研究獲得啟發
我們又何必限制他的研究範圍
是啊~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過程
當年鑑學派告訴我們生活中俯仰皆是知識時
我們是不是太刻意告訴學生怎樣才是知識
知識是主動獲取的過程
在學校開課程發展會議時候
其實我很不喜歡有些老師為了搶正課時數大動干戈
對於教育部開了很多選修課壓縮到正課而有很多不滿
但是正課才是課選修不是會不會太狹隘
多上一堂物理少上一堂生涯規畫
這個學生未來就會比較有成就
我對這個問題畫下的問號
我一直都不喜歡老師自認為上的課多
學生就會懂得多這樣的狂妄
雖然我也一直在檢討自己課上太滿
時間總是不夠用
一直想把自己腦袋的東西塞給學生
我一直都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煩
想這自己啥時才能真正的放下
不用再害怕我少講那十分鐘孩子會少懂那些知識
知識不該只存在在黑板或課本
如果我們多給學生十分鐘的彈性
他想的會比我們知道的多
所以我不是很喜歡輔導課
更加排斥私立學校的晚自習
或是學生去補習
如果我們都相信人有主動學習的能力
為什麼要用這些限制的時間壓縮她們獲取知識的能力
台灣的高中從早上八點上到五點
六點還要補習到九點
真的是很誇張的教育
在大學反而是我書念最多的時候
課上最少的時候
想最多的時候
不上課的時候就是看書寫報告想問題
我的腦袋在這時候長最多皺摺吧!
老師大部分就是指引討論
不是告訴我們記憶知識的方法
這些孩子在高中就應該要知道啦!
讓孩子多花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去熟記她們已經知道的知識
真的是很無聊的事
雖然當我的學生雖然也很倒楣
她們的老師不會逼她們上輔導課(但學校要我去,我會去啦!寒暑假也開心,我可以不用趕正課,帶她們討論問題)
但可能有一堆學習單好寫
還要在期末交出一篇小論文
這樣學生會覺得比較幸福嗎?
雖然沒有平常考
但小作業可能也會折騰她們吧!
但是如果可以
我很希望我的學生
三點以後都不要上課
她們可以去找到自己喜歡的知識
進而去探究他
把時間浪費在熟記課本知識上
大學之後再狠狠忘記
那是教育的難堪
也是台灣教改怎麼改也改不好
最重要的心態問題
小論文的立意很好
但課綱有沒有好好的給予充分的彈性
讓老師好好的給學生空間和時間完成自我探究的能力
這也是我們應該好好檢討的吧!
如果彈性時間還是在讓學生熟記知識
也是沒有用的吧!
所以我突然想到
歷史課為什麼一定要在教室上呢!
我可以去圖書館
可以去電腦教室啊!
提前教她們寫論文可以用到的找資料的訣竅
教她們用資料庫
找自己想知道問題的答案
不是只有靠奇摩知識家
讓她們知道哪些期刊很好用
圖書館不是躲體育課唯一的功能
如果未來可以這樣
會是很棒的事
我期待那堂在圖書館跟電腦教室的歷史課
我想告訴我的學生
知識到處都有
但是你要想辦法自己找到^^